近代史
1.近代的磨难与抗争
1.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
原因:殖民统治、扩充市场。
结果:战败,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五口通商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望厦条约》:中美。
《黄埔条约》:中法。
后果:
割地–破坏领土主权。
航海权–破坏领海权。
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制裁—破坏司法主权。
关税协定—破坏关税主权。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始出现了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
半殖民:丧失部分领土主权、西方想要把中国成为殖民地。
半封建: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是完全的封建主义社会。
特征
帝国主义势力控制经济命脉、是当时的统治支柱。
地主制度仍然存在、民资实力弱。
地方割据、广大人民饥寒交迫。阶级变化:
工人阶级: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资产阶级: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资本、小资。
民资:新出现的阶级。近代主要矛盾与两大任务:
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矛盾)
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阶级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民族复兴。(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
1.2 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侵略
- 军事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方式
a.发动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b.侵占中国的土地、划定势力范围。
c.勒索赔款、杀掠财富。 - 政治控制:控制内政与外交,成为洋人政府的代理人
a.控制内政、外交。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扶植、收买代理人。 - 经济掠夺:除了战争赔款,还有利用条约的特权搞产品倾销与资本输入
a.控制中国的同上口岸。
b.掠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c.商品倾销、资本输入。
d.操纵中国命脉。 - 文化渗透:目的是宣扬殖民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思想、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
a.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
b.为侵略中国创造舆论(“黄祸论”“种族优劣论”)
1.3 反抗外国的斗争
- 三元里: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 刘铭传、冯子材战法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关天培、陈化成、海龄、史荣椿、乐善、邓世昌、林永升等英勇献身。
- 瓜分危机
达到高潮:甲午战争失败后
瓜分狂潮:租界香港、划分势力范围。 - 义和团运动
背景: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下。
失败原因:
a.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在感性阶段、笼统排外主义错误。
b.认识不到封建王权的本质、受到清王朝的欺骗。
c.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 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原因
a.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相互制约。
b.根本原因:中华民主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c.原因:中国事实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1.4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
a.根本原因:社会的腐败。
b.重要原因:经济技术落后。 - 民族意识觉醒
#觉醒过程
a 甲午战争失败:开始普遍觉醒。
b马关条约: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
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 -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翻译《世界地理大全》、《四洲志》
-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筹海图》、《夷情备采》
- 学者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技术,还要学习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备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追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并有一定的反封思想。
- 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救亡决论》(救亡的口号)
- 孙中山:“扶大厦之将倾”“振兴中华”
二.不同社会理想对于国家早期出路的探索
1. 太平天国
2. 洋务运动
3. 百日维新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与中国革命新局面
1.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 新文化运动(五四以前):
背景: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开始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迁到北京。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与北京大学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把主要放在思想上:国民改造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意义:思想解放潮流。
局限性:
a.提倡资产阶级文化,不能提供有效的思想武器。
b.思想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
c. 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 十月革命:
a.启示: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思想只因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b.十月革命产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中国,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俄国工农兵的胜利,推动中国去研究。 - 李大钊: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第一次正确阐述十月革命的性质。
b.《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系统性传播阶段。 - 五四运动:
历史条件:
a.新社会力量的壮大。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导火索: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过程:
a.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中心在北京。
b.6月5日起,上海开始大罢工,由学生转为工人,由北京转到上海。
结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亲日派官员、不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评价:
a.彻底的反帝反封。
b. 全民族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c.第一次全面觉醒。
d.培育了伟大的奋斗精神,中国青年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
五四精神:爱国(核心)、进步、民主、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队伍:
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领袖:李大钊、陈独秀是先驱者和擎旗人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
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的早期活动家: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 - 早期马克思主义特点:
a.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划分界限。
b.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
c.知识分子应当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思想。 - 中国共产党:
早期组织的活动
a.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
b.到工人中去宣传。
c.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与组织。
历史特点:
a.思想基础好
b. 阶级基础好
成立的意义 - 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3.中国革命新局面
- 工农运动
海员罢工:起点(1922.01)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终点(1923.02)
安源铁路大罢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 - 农民运动
第一个农民协会:1921.09在浙江萧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农民运动中心:北伐前在广州,北伐后在湖南。 - 国共第一次合作
中共三大
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孙文-越飞宣言》
新三民主义:民族中加了反帝;民权中民主权利改为一般平民所有;民生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革命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工农。
标志:国民党一大 - 大革命:
七.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解放战争、建国相关事宜)
1. 解放战争
- 解放战争:
原因:蒋介石不同意和平解决。
中共贡献:
《对的当前时局的宣言》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双十协定
解放区工作中心:练兵、减租、生产
采取原则:与人民群众密切合作(政治上);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军事上)
三阶段:战略防御(解放区)、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爆发起点: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挺进苏鲁豫皖;陈赓、谢富挺进豫西。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淮海、辽沈、平津)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的口号:帝国主义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土地改革:为打败蒋介石积累群众基础。
第二条战线:学生运动
南京下关事件;二二八起义 -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 群众基础
- 根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国际共产与人民群众的支持
2.建国相关事宜
- 建国相关事宜:
多党派协作:
阶级联盟性质政党:民资、城小资、知识分子
合作:党派纲领不同,但都爱国、民主,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相同。
第三条道路(中间路线):旧民主主义性质
政治上: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不准官僚地主资本家操作
经济上:改良资本主义,和平改良。
五一口号:奠定了多党合作的基础。
《对时局的意见》:中国个民主党派公开自愿跟随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和建立新中国。
民主党派政治地位根本变化:毛主席提出,民主党派应该”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论人民民主专政》:集中到与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香山: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 - 人民政协召开:
- 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人民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
- 作用:代替人大
- 标志:民族独立、解放战争的胜利;政协制度确立
-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 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国家。
- 政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个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 政权:属于人民
- 国家政权机关:各级人大与人民政府
- 政策:民主集中制;各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
- 工作中: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 外交: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二点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3.习题
- 开万国未有之奇:锁着斗争的发展,民资阶级逐渐靠拢中国共产党。
- 两个务必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 五一口号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协会议、讨论实现人大代表制度、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建设道路的探索
1. 新中国成立
- 意义:
- 面对的挑战
- 能否保住革命胜利的成果
- 能否战胜严重经济困难,发展国民经济
-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
- 能不能经受全国执政的新考验,继续维持优良的作风。
- 捍卫政权的伟大斗争
- 历史遗留问题:
- 镇压反革命
- 实行土改
- 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 没收官僚资本
- 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 引导农民在土改后实行互助合作的道路
- 历史遗留问题:
- 外交
-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 抗美援朝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 党的自身建设
- 党政机关: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 资本家:无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窃取经济情报)
2. 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 过渡方案的思路
- 先搞工业化,再一举过度
- 建设与改造并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逐步过渡
- 总路线:一化三改
- 工业化
- 农业改造
- 手工业改造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富强独立的首要条件
- 资本主义比较弱小,不足以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 对于个体农业的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 国际共产主义帮助中国
- 一五计划
- 核心要点
- 集中力量发展工业
-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 相应发展:交通、轻工业、农业、商业
- 核心要点
- 三大改造
- 农业
- 基本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
-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 过渡步骤:
-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
- 初级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 手工业
- 方针: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 过渡步骤
- 手工业合作小组(社会主义萌芽)
-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
-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
- 资本主义工商业
- 目的:民资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民资进行赎买政策
- 和平赎买含义
- 有偿、逐步改变资产阶级所有制
- 给予他们工作
- 不剥夺他们的选举权
- 对于其中拥护者进行适当的政治安排
- 过渡阶段
-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性质,有社会主义因素)
- 国家与私人资本主义的外部联系与合作
- 利润:四马分肥
- 形式
- 工业: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 商业: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司联营
-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 利润:四马分肥
- 特点:部分企业进行公私合营
- 企业内部的联系与合作
-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
- 5%利息给资本家(定股定息)
- 与国营企业没有区别
-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性质,有社会主义因素)
- 国家资本主义
- 含义:国家管理、人民监督的资本主义
- 资产阶级人员的安排原则
- 量才使用,适当照顾
- 在政治上适当安排、生活上妥善照顾、工作上发挥作用
- 农业
- 社会主义改造经验
- 方针:边化边改
- 方式: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 和平的方法
- 意义
- 促进国民经济的的发展
- 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反而加强民族团结
-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 标志着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
-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 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此开始
3.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 内容
- 生产资料公有制
- 按劳分配
- 计划经济
- 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最主要标志
- 内容
-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 内容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多党合作
- 政治协商
- 民族区域自治
- 意义
- 中国一切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
- 坚实基础
- 伟大飞跃
- 根本政治保障
- 第二次结合
- 内容
4.社会主义良好的开端
- 马克思主义“第二次结合”:
- 任务: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正确道路
- 《论十大关系》
- 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其他方针
- 党与非党: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 文艺上:百花齐放
- 学术上:百家争鸣
- 向外国学习一切进步的内容
- 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理论成果
- 根本思想:走自己的路
- 《论十大关系》
- 标志:党探索社会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 方针:调动一切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社会主义矛盾
- 《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 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思想政治上:团结-批评-团结
- 物质利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
- 人民与政府:民主集中制原则
- 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党派之间: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 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 主要矛盾
- 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我们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现状的矛盾
-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实力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 工业化道路
-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
- 主要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 总方针: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的发展国民经济
6.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理论成果
- 经济建设方面,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与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可能要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时间
- 应该采取“两步走”的战略,把中国发展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7. 习题
- 五年计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 我国的基本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确立
-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
近代史
https://prelearn-code.github.io/2024/10/12/考研/政治/近代史/